以前很多風俗習慣,是經過幾百年或上千年時間流傳下來的,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。如過年時,年初一不準掃地、洗頭,年初二要回娘家,元宵節要吃湯丸,清明節要掃墓,端午節要吃粽子,嫁娶要送彩禮、宴請、拜天地、回門等等習俗。

這些中國人的習俗不是幾天就能形成的,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的沉淀而逐漸流傳于民間,是中國人集體心理的發映,是體現中國人特有的民族文化。
其中中國人的殯葬文化也非常有講究的,如人死后,親人要披素戴孝哭喪,土葬時上山入土的時間,死后的法事安排等等,這些都不能馬虎,否則就對祖先的不敬。今天,我們講一下,土葬時抬棺上山的路上,棺材是不能落地的,為什么呢?
那是因為以前古人有說法:落地為墳,入土為安,就是說人死后入棺后,如果棺材不慎落在某地,那里就心歸之所,就在那里挖墳入葬,這樣死者才能入土為安,萬事大吉,否則就死者不得安穩。

三國時期,據說諸葛亮生前曾用最后一計:防止被盜墓,妙計選墳地,就是等他死后叫四人抬著他的棺材向西抬去,一直抬,不能落地,一直抬到繩子斷了,棺材落地的地方,那里就是他埋葬的地方。后來,四人抬著諸葛亮的棺材一直往西走,走了很遠,繩子還未斷,于是四人偷工減料,隨便找個地方把諸葛亮埋了,回去謊稱在繩斷處埋了諸葛亮。
但劉禪得到消息,繩子是鐵繩,根本不可那么快斷,就以欺君之罪把四人殺了。人死了,諸葛亮的墳也找不到了。
從這個故事可發現,抬棺是不能落地,一落地就要葬在落地處。否則,死者不能入土為安。另外,還有一個晦氣的說法,就是如果棺材一落地,活著的家人可能要倒霉了,連累后人。

但是,由于土葬時抬棺上山,難免山路崎嶇,人不小滑倒,棺材不慎落地,那是時常發生的事,那又怎么辦呢?此時,人們還有一個解決的好辦法:就是再次把棺材時抬起,在滑落地拾起一塊泥土放在棺材上,然后這塊泥土與死者一起抬地埋葬處入葬,從而證明此處才是死者安身之處,好讓死者往生極樂。